查看原文
其他

龙场悟道:大宗师王阳明的生前身后 | 九维

齐树峰 齐说经史集
2024-09-07


接前文。王阳明逃过追杀,历尽千辛万苦,甚至是九死一生后,终于到达贵州龙场。

 

龙场离贵阳几十公里,处万山丛中,少数民族杂居。按现在的眼光看,是旅游的好去处。但那时没空调没电灯没冰箱,蛇兽蚊虫肆虐,生活十分困苦。

 

成长在官僚世家、一直当京官的王阳明被贬到这么个地方,当个没有权力的驿丞,心理落差可想而知。

 

困厄之中,他就常想:“如果圣人处在我这样的境地,会怎么度过?

 


想着想着,他的心就静了下来。

 

他亲自动手,挖土填坑,劈树造屋,种粮种菜,并经常与当地土著交流,按当地风俗开导教化土著们,得到了人们的爱戴。

 

寒去暑往,在龙场这既清静又困苦的环境中,他每日勤读默念圣贤之书,并结合自己的经历日夜省悟。

 

终于那个深夜,他顿悟了:“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。

 


简洁地说,王阳明悟出了“我心即理”,“心外无理,心外无物”。

 

他的弟子们,觉得太玄乎,向他请教:“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,与我心有何关系?”

 

他回答说:“尔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。尔来看此花时,则此花颜色,一时明白起来。便知此花,不在尔的心外。

 


这回答,哲学和文学的韵味十足。

 

王阳明的心学,可归结为“知行合一”之学。这个知,是“良知”。他认为良知即是天理,是心之本体。通俗地理解,“良知”可认为是传统儒家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的统一体。

 

因此阳明学还有三个关键字,“致良知”。

 

王阳明晚年,将自己的心学归结为四句话:

 

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;

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
 

个人感觉,王阳明的“龙场悟道”,像极了佛家六祖慧能的顿悟。而且两人都曾被追杀,进深山,悟道,开讲,教化众生。

 

王阳明的“心即理”、“致良知”,也如佛家的“明心见性”,恰如六祖慧能的偈:

 


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

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!

菩提只向心觅,何劳向外求玄?

 

但佛家慧能是出世的,王阳明作为儒者,终究是个入世者。

 

大太监刘谨倒台后,王阳明被重新启用。在南赣巡抚任上,他剿灭江西、福建匪患,并平复江西宁王之乱。但这个平叛之功,被皇帝明武宗朱厚照(也就是“威武大将军朱寿”他老人家)给抢去了。

 

王阳明激流勇退,辞官回家办学,开班授课,教化世人。

 


嘉靖皇帝登基后,再次启用王阳明总督两广。王阳明在剿灭广西叛乱与匪患后,在回江西的路上病逝。

 

到这个时候,阳明心学的传播已经成为一股潮流。

 

阳明心学,相对于传统儒学确有重大创新。正因为如此,后世的当政者们,觉得阳明心学好用的时候就用一下;更多的时候,将之指斥为歪理邪说。

 

而由于阳明心学是顿悟的,玄学色彩浓厚,绕来绕去能把人绕晕。即使王阳明的亲传弟子们,关于如何理解其精义也产生了重大分歧,不断争吵,最终分成了许多流派。

 


最后,总结一下阳明心学对后世的影响吧。

 

1、我心即理,人性觉醒

从孔孟到朱程,不论是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、“三纲五常”,还是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,基本是在伦理学的范畴。阳明心学使儒学有了哲学的韵味,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。尤其是“心即理”,“致良知”,不求外物,对促进人性觉醒、个性解放有意义。

 

2、觉民行道,教育启蒙

从孔孟到朱程,都讲究积极入世,以天下为己任。但路径是向上看的,是“得君行道”,要有明君。王阳明以自己的经历悟到,明君是求不来的,他开始向下看,“觉民行道”,就是以讲学进行教育启蒙,通过开启民智来行道,这有很大历史意义。

 

除了中国外,阳明心学应该是在日本最有影响力,在东南亚诸国也有一定影响。

 

 

 

相关文章,点击阅读:

 

是否吹捧过度?说说旷世大儒王阳明的历史地位

 

卓尔不凡,王阳明青少年时的挫折与疯癫

 

 

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本公号:

    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齐说经史集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